晨雾还未散尽,我握着方向盘,看着车载导航上闪烁的红点。今天的第一站是南山科技园,那里有一家互联网公司要处理一批淘汰的笔记本电脑。仪表盘的蓝光与远处京基 100 大厦的霓虹交相辉映,深圳这座城市,永远在新旧交替中迸发着活力,而我的工作,正是这场交替中不可或缺的一环。
八年前初到深圳,我推着锈迹斑斑的三轮车,车斗里挂着手写的 “高价回收旧电脑” 纸牌,在福田的城中村挨家挨户询问。那时的深圳人对电子回收充满陌生与警惕。记得在皇岗村,一位大叔拦住我,眼神里满是防备:“收这破电脑,不会是偷信息的吧?” 我赶忙掏出随身携带的工具,现场演示数据清除过程,又耐心讲解旧电脑回收对资源循环利用的意义。大叔最终将信将疑地把那台积灰的台式机交给我,临走时还塞给我一瓶矿泉水:“小伙子,加油干!”
这座城市的科技发展速度,彻底改变了我的工作模式。如今,我手机里的智能回收 APP 实时推送订单,系统根据定位和设备类型,精准规划最优路线。车载终端连接着公司的大数据平台,能快速评估每台电脑的回收价值和处理方式。上个月,一家金融科技公司预约回收服务器,我和团队带着专业的数据销毁设备抵达现场。通过区块链技术,我们为每台服务器生成唯一的处理凭证,整个过程全程录像。公司的 IT 总监看着操作流程,感叹道:“没想到回收也能这么高科技!”
华强北的电子市场,是旧电脑重获新生的 “魔法工厂”。我见证过无数次 “奇迹”:一台被摔得外壳变形的游戏本,在老师傅手中,经过更换屏幕、升级硬件,摇身一变成为性能强劲的办公利器;一台配置过时的台式机,拆除旧零件后,主板、电源等部件被分类回收,金属材料重新冶炼,塑料外壳经过处理制成新的产品。这些 “重生” 的电脑,有的销往内地城市,有的被捐赠给山区学校,继续书写着新的故事。
但行业的发展并非一路坦途。在宝安的一处工业园区,我曾发现非法拆解窝点。刺鼻的酸雾弥漫,工人们用强酸浸泡电路板提取金属,废水直接排入下水道。我暗中收集证据,连续一周蹲点拍摄,最终配合环保部门将其取缔。那段时间收到的匿名威胁,反而让我更加坚定:守护深圳的蓝天绿水,规范行业发展,是我们每个从业者的责任。
随着深圳 “无废城市” 建设的推进,电脑回收逐渐深入人心。社区里的智能回收柜 24 小时开放,居民只需扫码就能完成投放;学校开展 “电子环保课堂”,用我们捐赠的翻新电脑教学;政府还推出了 “以旧换新” 补贴政策,极大地提高了市民参与回收的积极性。
暮色中的深南大道车水马龙,我开着满载旧电脑的货车驶向处理中心。车窗外,平安金融中心的灯光照亮夜空,车厢里的旧设备安静地躺着。它们承载着过去的记忆,即将在循环利用中获得新生。而我,作为鹏城的电子守望者,将继续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,见证每一台旧电脑的蜕变,为这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。